伊以沖突又將霍爾木茲海峽拉入大眾視野。這條海峽為何如此重要,甚至牽動著全球神經(jīng)?本文摘編自《海上“咽喉”:重要海上通道》,從地理背景和地緣意義角度深度解析了霍爾木茲海峽的戰(zhàn)略價值
【編者按】
伊以沖突又將霍爾木茲海峽拉入大眾視野。這條海峽為何如此重要,甚至牽動著全球神經(jīng)?本文摘編自《海上“咽喉”:重要海上通道》,從地理背景和地緣意義角度深度解析了霍爾木茲海峽的戰(zhàn)略價值。
霍爾木茲海峽位置
2022年12月,美國和伊朗的艦艇在霍爾木茲海峽發(fā)生了一場激烈的“海上交鋒”。伊朗巡邏艇對美國海軍一艘遠征基地艦和導彈驅(qū)逐艦進行了激光照射,引發(fā)了美國中央司令部和第五艦隊的譴責。毫無疑問,這次事件再次凸顯了霍爾木茲海峽的敏感性。
霍爾木茲海峽位于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吉巴勒角與伊朗拉雷斯坦地區(qū)之間,是連接中東地區(qū)的重要石油產(chǎn)地波斯灣和阿曼灣的狹窄海峽,是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。也是波斯灣地區(qū)石油輸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航線、世界三大石油航線的咽喉,著名的“國際石油通道”。
霍爾木茲海峽得名于海峽北岸歷史上的著名古城——霍爾木茲古城。該城在14~16世紀曾是波斯灣地區(qū)的貿(mào)易中心。公元1405~1433年,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,曾經(jīng)此海峽到達波斯灣。從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經(jīng)爪哇海、馬六甲海峽到霍爾木茲港的“香料之路”通航后,霍爾木茲海峽日益成為東西方貿(mào)易交往的重要通道。自16世紀初被歐洲殖民者占據(jù)以來,霍爾木茲海峽一直是世界大國爭奪的焦點。葡萄牙、英國、荷蘭等殖民者先后侵占過海峽。1991年的海灣戰(zhàn)爭期間,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艦船進入波斯灣的重要通道。2003年的伊拉克戰(zhàn)爭期間美英聯(lián)軍也是經(jīng)此進入波斯灣。
波斯灣入口處的霍爾木茲城(1572年)
1. 控制世界油庫的“閥門”
中東地區(qū)的波斯灣是名副其實的全球油庫。在波斯灣及附近100平方千米的地區(qū)范圍內(nèi),有一條巨大的石油蘊藏帶,蘊藏著占世界石油總儲量一半以上的石油。僅沙特一國的石油儲量就占世界總儲量的1/4。波斯灣地區(qū)不僅石油資源豐富,開采條件也十分優(yōu)越,石油分布集中,平均每個油田儲量達3.5億噸以上,且多為超級大油田。由于石油多分布在海岸附近,輸油管運輸距離短,原油外運十分方便。此外,油田的地下壓力高,自噴井占油井總數(shù)的80%以上,生產(chǎn)成本為世界最低。
波斯灣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60%以上,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地區(qū)。而所有從波斯灣地區(qū)駛出的油輪都必須經(jīng)過霍爾木茲海峽進入印度洋才能駛向世界各地。因此,霍爾木茲海峽成為控制波斯灣這一世界油庫的“閥門”。長期以來,波斯灣地區(qū)石油總出口量的90%至95%均需經(jīng)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往全球,峰值時每天通過海峽的油船和其他商船達300余艘。中國進口石油的60%來自波斯灣,而且基本上都要經(jīng)過霍爾木茲海峽。
波斯灣油氣資源分布圖
2. 控制油庫“閥門”的“門栓”
霍爾木茲海峽由地殼斷裂、海水侵入而成,整個海峽長約150千米,寬55~95千米。一般水深60~90米,平均水深70米。北側(cè)較淺,伊朗沿岸水深一般小于10米,多珊瑚礁和沙灘;南側(cè)水深,彎曲部最深處達219米,最淺水深50米。在彎曲部通航船只分道航行,中央設有安全隔離帶,寬3.5~5.5千米,可通航大型艦船。主航道靠近南側(cè),寬約3.3千米,航道水深27.5米。
海峽內(nèi)島嶼較多,主要島嶼有格什姆島、霍爾木茲島、拉臘克島、亨加姆島、蓋奈姆島、穆桑達姆島和大庫因島、小庫因島等。海峽內(nèi)的重要島嶼成為控制霍爾木茲海峽這一世界油庫“閥門”的“門栓”。其中蓋奈姆島和大庫因島緊臨主航道,為海峽之要塞。西南口附近的大、小通布島和阿布穆薩島素有“海峽三閘”之稱。格什姆島位于海峽西部,長112千米,寬11~32千米,面積1336平方千米,西南部沿岸有大片淺水區(qū),水深不足10米,島上最高點海拔406米,扼波斯灣出口,為伊朗阿巴斯港的天然屏障。格什姆島與伊朗大陸之間有胡蘭水道,一般水深不足25米,最深處29米,航道最淺處5.5米,可通航小型艦船?;魻柲酒潔u位于海峽北端,距伊朗海岸8千米,東西長7千米,南北寬5千米。
海峽北岸伊朗海岸為狹窄的沿海平原。南岸多小半島和海灣,穆桑達姆半島寬約250米,海拔80米的地峽與吉巴勒角連接,其沿岸陡深,多峽灣,最大峽灣長16千米,海岸為石灰?guī)r陡壁,海拔900~1200米,艦船不宜靠近。南岸陸地山巒起伏,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升高,大部沿岸陡深。舍阿姆東北沿岸部分地段坡度較小,水淺。地處亞熱帶沙漠帶地區(qū),終年炎熱干燥。穆桑達姆半島周圍峽灣幽深,岸壁陡峻,不受海風影響,氣候濕熱。年平均表層水溫26.6℃,2月水溫21.8℃,8月31.6℃。鹽度37~38。海峽受波斯灣口地形影響,較少漲潮。海流夏季向東,冬季向西,流速0.5~1.6節(jié),最大達4.3節(jié)。海水交流現(xiàn)象較明顯,一般表層流向西,底層流向東。
霍爾木茲海峽影像圖
3. 伊朗敢于“叫板”美國的底牌
自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后,美伊兩國關系持續(xù)交惡,甚至多次差點引發(fā)戰(zhàn)爭。2018年,時任伊朗伊斯蘭革命衛(wèi)隊發(fā)言人拉麥丹·沙立夫就曾表示,伊朗革命衛(wèi)隊與美國艦只在波斯灣曾出現(xiàn)過多次對峙。在2016年,甚至還曾出現(xiàn)過伊朗逮捕美國海軍陸戰(zhàn)隊員的事件。在此情況下,美軍依然沒有輕易對伊開戰(zhàn)。原因是,美國清楚伊朗在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地區(qū)的實力。伊朗多次舉行軍演,并數(shù)度發(fā)出警告:若國家安全受威脅,伊朗將封鎖霍爾木茲海峽。美國及其盟國都明白,如果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將造成多大的影響。正是霍爾木茲海峽的存在,使得控制海峽的伊朗底氣十足,使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得不忌憚三分。
在霍爾木茲海峽上航行的油輪
事實上,伊朗具備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一切有利條件。第一,海峽僅有幾千米的安全航道。而且,在海峽的門栓位置,有伊朗控制的大小通布島和阿布穆薩島等,島上部署有大量軍事設施。第二,伊朗在海峽北岸部署重兵。其中包括近百枚射程在360千米的反艦導彈,也就是說,伊朗可以控制海峽一切的軍事力量。第三,逼不得已的情況下,伊朗可以在海峽內(nèi)大量布雷,封鎖海峽。
4. 螳螂行動:美軍團滅伊朗海軍的軍事行動
1988年是兩伊戰(zhàn)爭的第八個年頭。伊朗、伊拉克兩國在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分別襲擊對方油輪。伊朗還在石油輸出必經(jīng)地霍爾木茲海峽布設水雷,對過往船只進行無差別襲擊。
1988年4月14日,美國“塞謬·羅伯茨”號導彈護衛(wèi)艦在霍爾木茲海峽護航時觸雷。一聲巨響之后,這艘3650噸級的佩里級護衛(wèi)艦的船身被炸開了一個近4米的大洞,龍骨斷裂,海水涌入,艦體傾斜,輪機艙、居住艙等艙室起火,兩臺燃氣輪機嚴重損壞,并造成10名水兵受傷?!叭嚒ち_伯茨”號不得不被拖往阿聯(lián)酋迪拜港進行大修。第二天,美國海軍中東聯(lián)合特遣艦隊派出4艘“復仇者”級掃雷艦,2架CH-53B“海龍”掃雷直升機,并聯(lián)合英、法、荷、比利時等國的7艘掃雷艇對“塞謬·羅伯茨”號出事海域進行一場大規(guī)模掃雷作業(yè),共打撈出5枚未爆水雷。根據(jù)水雷序號比對,美國海軍分析確定,這是伊朗海軍1987年從蘇聯(lián)購買的水雷。隨即,這一情況被報告給時任美國總統(tǒng)的里根。為此,里根總統(tǒng)連夜召開會議,與國家安全委員會要員磋商,于4月17日晚親自下達對伊朗實施報復的命令,行動代號為“祈禱螳螂”。
1988年7月31日,受損的美國FFG-58“塞謬·羅伯茨”號導彈護衛(wèi)艦被運送至美國羅德島州
4月18日凌晨,美國海軍6艘大中型水面艦艇從巴林海軍基地魚貫而出,全速駛向波斯灣及霍爾木茲海峽海域執(zhí)行“祈禱螳螂”行動。本次打擊行動的目標為伊朗“錫里”號和“薩?!碧杻勺豌@井平臺。這兩座平臺位于波斯灣主航道伊朗一側(cè),但距伊朗海岸比較遠。這兩個平臺產(chǎn)油量并不大,但它們的戰(zhàn)略位置極好,扼守波斯灣主航道的交通要沖。既可以作為海上雷達的預警站,進行中遠程??站?,又能作為指揮中心,引導指揮伊方軍艦,特別是布雷艦作業(yè)。鑒于此,這兩座石油鉆井平臺成為了美國海軍此次行動的眼中釘,必先除之而后快。
執(zhí)行任務的美軍6艘艦艇,分別為兩個戰(zhàn)斗群,在波斯灣主航道兵分兩路。第一戰(zhàn)斗群向伊朗“錫里”號石油鉆井平臺發(fā)動攻擊,第二戰(zhàn)斗群向“薩桑”號石油鉆井平臺發(fā)動攻擊。“企業(yè)”號核動力航母艦隊作為單獨的戰(zhàn)斗群,在后方進行支援。在兩座石油鉆井平臺被炸毀后,伊朗在各海域的反擊同時展開。多只伊朗“博哈默”巡邏艇襲擊了3艘分別懸掛美國、巴拿馬和英國國旗的油輪。隨后,兩架從“企業(yè)”號核動力航母起飛的“入侵者”攻擊機加入作戰(zhàn),并對伊朗巡邏艇群投放了集束炸彈。此后,伊朗海軍主力戰(zhàn)艦紛紛加入作戰(zhàn)?!捌矶\螳螂”行動最終以美軍一邊倒的勝利結(jié)束。美國僅損失1架AH-1“眼鏡蛇”武裝直升機,而伊朗損失了兩座石油鉆井平臺,1艘導彈護衛(wèi)艦、1艘導彈快艇和3艘武裝快艇沉沒,1艘導彈護衛(wèi)艦及多艘導彈快艇遭到重創(chuàng),多人陣亡。此戰(zhàn)對伊朗海軍打擊很大,主力戰(zhàn)艦幾乎被團滅。此后,伊朗海軍剩余的小艇都泊在港口不再出來。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兩伊戰(zhàn)爭的結(jié)束。
《海上“咽喉”:重要海上通道》,郗篤剛、劉玉、王耿峰、賈建坤/著,星球地圖出版社,2025年4月版